时间:2023-01-31 23:09:52 | 浏览:395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敬奉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立碑祭祀,是一种缅怀先人的纪念方式。为配合洪范于林的修复,再现完整的历史遗迹,经全体族人筹划,共同出资修立祖碑,以昭祖功之宗德,彰源远而流长;终谱成碑立,大功告竣。
公元2019年4月7日(古历三月初三),东阿于氏家族各地族人代表云集平阴县洪范池镇谢庄村南于氏先茔,从简举行立碑祭祖仪式。仪式由十九世于庆才主持,并代表于氏族人向续谱办公室成员复立祖碑的辛勤付出、参加祭祖的各位于氏家人,及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由二十世于瑞国现场讲解于氏先茔的修建史、家族迁徙史及各支后裔复迁情况等内容,让族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家学文化的渊源。随后全族代表再前往于氏前茔,祭拜五世祖于慎行,并在于氏前茔合影留念。
左翠峰于公墓志铭、中三世祖于时墓碑、右东阿于氏家族迁徙史碑
讲解家族迁徙历史
于氏先茔祭祖现场
于氏前茔(于慎行陵墓)祭祖现场
于氏先茔是三世祖时公移居古邑东阿县城仙逝后,于嘉靖十六年(公元一五三七年)卜葬之地,占地一百二十亩。为洪范之北原,周边两海两河诸村簇拥拱卫,如众星捧月;有洪范九泉之水汇聚而成的狼溪河水匝绕祖茔,似玉带环护;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向祖茔肃然起敬。今吾族宗嗣衍蕃、裔孙广布,乃祖茔脉运灵气润泽之功也。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0年)九月,五世祖慎行公出资佣工修祖墓,十月完工合族人祭之。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二月,《大明会典》修成,五世祖慎行公觐呈万历帝,帝赐宴犒劳并赐封三代诰命,期间由于万历帝选定了自己的寿宫(定陵)后,每年陪同万历帝临昌平阅视定陵工程。是年正月,礼部尚书沈鲤请建储,不遂意。万历十六年九月初七,以礼部尚书沈鲤予告,命慎行公代理尚书职务。十二月,慎行公与礼部尚书朱赓(本年九月十九日任)等人请建储于内阁。万历十七年正月,礼部尚书朱赓以请建储事不乐,请病,帝命慎行公代理尚书职务。七月升任礼部尚书兼学士。争国本事件直至万历十九年慎行公数次上疏建储未果,故上疏请致任,万历帝仍有旨挽留。经过多次请致仕,于九月再连续两次上疏后得允,赐宝钞、白金、文绮,准驰驿归,十月初二出发,以十六日至东阿。自此,慎行公开始了十七年的家居生涯。为此,赐封三代诰命后逡巡八年未造祖茔。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请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撰写太父墓志铭,再修祖茔,修立时爷、玭爷神道碑,石仪森列,累植松柏千余株,苍翠参天葱郁掩映,历经四百余载祖茔已达鼎盛,蔚为壮观。然竟毁于文革动乱,令世人扼腕叹息。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丁酉年清明(公元二0一七年四月二日)合族齐聚于氏前茔缅怀先祖,以增进家族凝聚力,同年九月十六日成立宗亲会并启动续谱仪式,遂设谱局于谢庄,族贤共议修谱之盛事,再表修缮祖茔之墓容。自古有表墓之文,所以防湮没,碑碣不立则世代将有不识先人邱墓者,灵爽虽返堂室,骸骨竞泯荒烟,孝子慈孙岂无痛心?立碑题名以防沧桑迁徙之变,经合族戮力,己亥年清明(二零一九年三月三日),重树祖碑,复修三世祖时爷;四世祖玺、璧、莹、瑶、玭爷;五世祖应试、恭、钦、慎德、务本、务实、慎动、慎思、慎言、慎由爷,共计祖碑十六通,家族迁徙史与时爷墓志铭各一通,旋复旧观,祖灵安享。并将整理的五篇墓志铭文刻在祖碑阴面,让世人或族人通过墓志铭文可以了解墓主人的事迹,更能体现家族辉煌的历史。
《于慎行年谱》记载:万历十年壬午三月清明(公元1582年)五世祖于慎行会宗人,拓墓址,广儥祭田一百二十亩。年谱记载了五世祖于慎行曾多次謁墓并修缮。
奉天诰命御祭诰封碑亭三间,诰封碑三通为赑屃驮碑式。于保敏提供)
于氏先茔原貌局部照片(于庆民提供)
《东阿于氏家族迁徙史》碑记
碑文:东阿于氏家族迁徙史
于氏先籍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世公深浅海河同胞兄弟四人奉诏迁东阿杨柳(今聊城市东阿县杨柳前屯村),因是始迁之祖故称一世公。
一世祖深公迁徙东阿杨柳居于斯卒于斯。生子忠为二世祖,娶刘孺人,无子;侧室王孺人,生子三隆、盛、时为三世祖。时公字世和号翠峰,赐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移居古邑东阿城内隐居于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由东阿杨柳迁居古邑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年七十以布衣为乡饮宾,后奉诏予冠带。时公生于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盖春秋七十三,至嘉靖丁酉(一五三七年)以荣寿终,配刘淑人后公七岁卒年八十二。葬东阿少岱山东南十二里洪范之北原(今平阴县洪范镇谢庄村南)。时公生子五玺、璧、莹、瑶、玭,陕西平凉府同知以子(慎行公)显贵,赠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皆为四世祖,全族以五大支脉为族系,子孙兴旺蕃衍,载方四十人添数千,万历年间是于氏家族自文登迁东阿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创造这个辉煌家族史的主要人物是五世祖慎行公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及父子、兄弟、儿侄孙等几代人,成为当地之望族,以官宦世家而著称,世家冠名以先祖始迁之县名称而命名,故以明代东阿县之名而冠之,史称东阿于氏,古邑东阿县城秦代为谷城,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使前人有怀古抒情之意,故称东阿谷城于氏。
然明清鼎革之际,东阿于氏家族怀忠义之志前赴后继,参加抵抗清兵的行列,殉国难者不乏其人。祖训曰:冻死迎风站,饿死莫偷生。清道光九年《东阿县志》卷十四《人物志》载六世祖于绶恭人赵氏严明大义,闻崇祯帝崩遂命子元美勤王。谋不成,乃赴南都以图恢复。清兵南下劝之投诚,恭人曰:吾闻忠臣不事二主,来此非图安身也。元烨公以言不用,时势莫挽告。勖之曰:臣子之分,有死无二。只悉心料理国事,勿以我为念。终殉国难,忠烈千秋,其子八世祖垣公守父先灵未得携眷回籍东阿,途径古沛,值乱世之年不克北上东阿,阻留于沛县城东南十五里于家楼。至此时期,各支祖先逐次由古邑东阿县城迁移四方,先祖不矜不伐谦逊处世,部分族人聚落守望,迁居洪范于氏祖茔周围村落等地。
追本溯源,代代相传。东阿于氏家族承载六百余年的家史,在乎敦本敬宗,和亲睦族。追先人恩德,联族人之谊,迪后辈自强。荣辱与共,孝慈互劝,以遂齐家报国之愿。互助共进,同振家声,共增国色。仰列祖之功绩,弘吾族之家声,承先志而知祖其佑,将来必炽而昌,是为记。
公元二零一九年岁次己亥於清明合族敬立
附:
1、墓碑图片欣赏:
三世祖于时墓碑
四世祖墓碑
2、相关墓志铭欣赏(请点击链接打开)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之(1)——三世祖于时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2)——四世祖于玭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3)——五世祖于慎动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4)——五世祖于慎思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5)—五世祖于慎言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6)——五世祖于慎行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7)—五世祖于慎由墓志铭
东阿于氏墓志铭系列(8)——六世祖于绶墓志铭
3、族人合力复立祖碑纪事:
在碑刻的设计上,会同续谱办公室工作人员提前策划,于2019年2月22日与雕刻单位交流雕刻相关问题,3月14日最终确定碑帽的设计方案,按照明代于林神道碑帽格式制作,二龙戏珠栩栩如生,修旧如旧双面雕刻,24日碑帽雕刻完毕,26日雕刻主碑边框花纹及碑文,30日主碑雕刻完成,雕刻墓志铭11078字,主碑860字;4月3日所有祖碑在续谱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当地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矗立于林中。
碑帽采用二龙戏珠双面雕刻的结构形式,天宫格内用篆文写“皇明”二字,两侧雕刻祥云。
主碑边框纹饰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万字盘长锦即“卍”字形纹饰。 “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也叫“万寿锦”。在“卍”字形纹饰上分别雕刻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图,分别代表着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用自身感染着周围其他人。边框的上下方均为花开富贵图。唯三世祖时爷墓碑纹饰除了万字吉祥纹,还刻有万历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一副圣旨文联:一代名儒襄赞朝廷之典,百年慈泽肇基家世之祥。
梅:它是四君子之首,以高洁,谦虚和坚强的著称,代表着百折不挠 ,奋勇前进,不畏艰险的精神。
兰:素淡清雅,寓意高洁,美好,贤德,代表远离污浊和腐败,追求真善美。
竹:枝干挺拔,青翠常绿,代表了不屈的风骨,谦虚的胸怀。
菊:迎寒而开,为傲霜之花,象征着正直不屈,高雅纯洁。
碑座纹饰前为麒麟麟吐玉书,东为荷花图,西为牡丹图。麒麟,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动物,古称之为“仁兽”,多作吉祥的象征。它有赠送的意思,也有护送的意思,能为人带来子嗣。古代常用麒鳞借喻为杰出之人,麟吐玉书代表有杰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也具有旺文之意。
续谱办公室人员去嘉祥落实碑帽雕刻质量与进度
石碑雕刻现场
立碑现场
(图文整理:于瑞国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敬奉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立碑祭祀,是一种缅怀先人的纪念方式。为配合洪范于林的修复,再现完整的历史遗迹,经全体族人筹划,共同出资修立祖碑,以昭祖功之宗德,彰源远而流长;终谱成碑立,大功告竣。公元
【编著注】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既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管好家人,也能够增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动力。“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
始祖于深于氏之先世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深爷奉诏迁东阿之杨柳前屯村(今属聊城市东阿县杨柳乡前屯村)居于斯卒于斯,因是东阿始迁之祖,后人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于忠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祖。字楮村,为邑三老。 三老:古代掌教化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如何正确区分其真伪对于一个姓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谱的修编、姓氏文化的挖掘中我们都会遇到,说法不一也困扰了很多人,本平台尝试对一些关于于氏的传说进行考论探讨,也希望更多的于氏文化研究人员能给出更多的解释和补
2021年4月16日,中华于氏寻访小组到访海阳市二十里店镇潘家村,对该村于氏的发展和繁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活动得到了于水敖、于在乐宗亲的热情接待。根据记载:潘家村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潘姓建村,以姓命村名,后有王姓建村于梧
2021年3月2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按照计划走访了台子上村,并参观了该村于氏先祠。台子上村是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大闫家镇下辖村,根据记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建村处比四周高,故命村名台子上。目前村内于氏人口占多数
2021年3月26日上午,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上夼村于氏,寻访小组听取于家亭,于家发,于清海宗亲的详细介绍,对上夼村于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上夼村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下辖,据传清康熙年间,于姓和万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
2021年3月8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何家村于氏,走访活动得到了于治臣、于忠平宗亲的热情接待和详细介绍。何家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靠近黄海丁字湾,属于渔业生产大村,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缢蛏养殖第一村”的称号。传说明万历十六年
在涟水县王嘴中心村西则三佰米处,有一棵奇特古槐树,髙八米多,粗二米余,内空容人,只剩两翼部分皮层相接,疤痕累累,主枝已折,偏枝为主,旧枝剩一,新枝有五,仍婆娑摇曳充满生机。这就是远近闻名,确有一番稀罕离奇神话色彩的于氏古槐。据祖辈传后世言:
提示:寻谱活动介绍中涉及到的家谱和世系资料,本平台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整理,供大家参考。不排除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家谱记载会有出入、遗漏、错讹。2021年3月26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对文山后村于氏渊源及世系传
峨山后村位于海阳市朱吴镇辖区,根据地名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自文登大水泊来此定居,因村处峨山之后而得名。村内有于、刘2姓,其中于姓人口相对为多。峨山后村不大,居住相对集中,房屋建筑属于典型胶东传统风格。中华于氏文
本文整理自杨剑平、贾竹青编著,齐鲁书社出版的《胶东家谱考略》,仅供宗亲研究借鉴。其谱例虽有部分具有典型的封建思想,但有更多可以汲取的精华,比如“与异族之同姓不可妄为伙祀共谱,盖非礼之祭,神所不享。”对于目前修续谱存在的攀附、无原则接纳等具有
河南通许六营于氏是一望族,人丁众多,整理六营2000年修《于氏宗谱》里所载的于氏源流和村庄分布,其中分支一览中对原记载进行了分类整理,也许有错,仅供研究和寻根参考。一、于氏源流于氏本姬姓,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邘,即今沁阳县(家谱错为安邱县),
于庄于氏宗亲,据族谱记载,系良祖五世二房自成二支希乾门襄公后裔。襄公娶张氏老祖母,生此大、此法、此炽三子。此大生二子坤、超,长子坤生子世宠,世宠生子乐;次子超生子世禄,世禄生二子洙、淇;此炽生醇等四子,长子醇有四子,第四子世杰生子在祥。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