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34:56 | 浏览:512
始祖于深
于氏之先世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深爷奉诏迁东阿之杨柳前屯村(今属聊城市东阿县杨柳乡前屯村)居于斯卒于斯,因是东阿始迁之祖,后人称为一世祖。
二世祖于忠
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祖。字楮村,为邑三老。 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于忠生三子,长隆、次盛、三时。
三世祖于时(三支)
于时(1465-1537)字世和,号翠峰,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迁居东阿县城(今属平阴县东阿镇),隐居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迁于黄河东居住。于时为人忠厚,乐于助人, 深得乡里称颂。逝后安葬东阿城东南十二里于氏先茔(今平阴县洪范池镇谢庄村之南,族人称后于林),于时生五子,长子玺,次子璧,三子莹,四子瑶,五子玭。
四世祖于玭(老五支)
于玭(1507—1562)字子珍,号册川。嘉靖七年戊子(1528)举人,二十年辛丑(1541)谒选,先后为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三十一年壬子(1552)辞官归。逝后葬于氏先茔(洪范谢庄之南后于林)。玭爷生五子: 慎动、慎思、慎言、慎行、慎由。
五世祖于慎由(少五支)
于慎由(1550-1586)于慎行同父异母弟。黎氏生。字无欺,廪生,赠户部郎中。逝后附葬父侧。生二子,长子于绶,次子于纬,明代藏书大家,官至广东雷州知府(嗣慎行公)。
六世祖于绶
于绶,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通判,再封顺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陕西刑部司员外郎,四封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诰封奉政大夫。配赵氏,生五子。长子元燝,字伯荣,别号斐然,以廪例贡,任福建邹武府通判、升顺德府长吏。次子元烨,三子元美,字魁人,京卫、京历。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廪例贡,任广西隆安县知县,升桂林府兵巡道终检查司。五子元焜,庠生。
七世祖于元烨
元烨,字仲华。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藜平府知府,晋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就职金陵(今南京)会清革明鼎,烨公以身殉国,谥号忠愍赠秉中光禄少卿。葬洪范于氏先茔,衣冠冢提穴后于林西南百余步,夫人谢氏、贾氏均葬于此。其子一于坦。
八世祖于坦(东阿于氏阻沛始祖)
于坦,字君儒,(1603--1648)大明提堂督指挥签事,因守公先灵未得,携眷回籍,途经古沛,值兵荒年乱不克北上东阿,阻留于沛邑(今江苏沛县)城东南十五里许,后因姓名村于家楼。逝于顺治五年,葬于楼村东北半里之许,壬山丙向。子三:印祈、印祚、印祥
九世祖
长支于印祈,字積善(1619--1665)钦赐粟帛二次,时间值河决避水患徙居夏镇经营货殖。卒于康熙四年,葬夏镇东三里严庄南新茔,壬山酉向。配张氏,生子五,后裔大致分布地址:夏镇鹿湾(今济宁微山鹿鸣新城)、沛县胡寨前.后于庄、唐楼、于旗杆、于楼、芦庄等地。
二支于印祚,字子惠,丁酉拔贡,道学渊源,逝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葬沛县于家旗杆东北百步外,丙山壬向。配王氏,生子三,后裔大致分布地址:于旗杆、沛城北八里屯、于楼、毛寨、曹县倪集等地。
三支于印祥,字子祯,太学生,逝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附葬沛县于氏祖茔父侧。配李氏,生子二,后裔大致分布地址:于楼、胥洼、高集、中闸子、刘庄、河口秦庄、陈阳楼、插营园、大于庄、肖县马井等地。
……
八世祖于坦及其九世祖印祥墓茔图
二零零七年十月一日为八世祖坦爷复碑留念
二零一六年九月东阿阻沛于氏宗亲会成立留念
寻根问祖 追本溯源
乾隆五十七年东阿于氏致函沛地议修族谱,时值河决,未能集谱合修,实为吾族之憾事,民国十九年(1930)于奕溶公、于怀龄公赴东阿寻根问祖,得晤于万韶公等回沛续修族谱,二零零八年冬于保军,于保敏等赴东阿晤洪范池镇纸坊村于宪珍、于宪福、于庆友、于庆泽等展阅谱头印证支系昭然有序;二零一零年初三支代表十余人众驱车再赴东阿阅谱勘林访亲谢庄村于宪顶等族人,为履人伦之道,以慰先祖在天之灵,族众筹议为七世祖复碑清明时节承东阿于氏宗亲通力协助复立此碑以示后人,莫忘先祖、尊祖敬宗。至此,东阿阻沛于氏族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清明祭祖,全族团结。
谢庄于宪顶接待沛县来访宗亲
七世祖元烨复立墓碑(供桌2011年清明前丢失)
东阿阻沛于氏合修族谱2017年清明节祭告仪式
东阿于氏阻沛后裔于乾隆五十七年至今二百二十六年间,历代俊贤议修族谱,于二零一七年九月在东阿谷城启动了第九次续修族谱仪式,使合修族谱得以实现,完成了祖先几百年的夙愿,二零一八年清明在江苏沛县八世祖坦爷墓茔前举行祭告仪式。
告八世祖坦爷祭文
公元二零一八年岁在戊戌,清明时节,政通人和,圣朝辉煌。祖孝源流千载盛,宗德世泽万年兴!东阿于氏代表与阻沛族人,齐聚八世祖坦爷墓茔,告慰祖灵完成合谱之夙愿,谨以果品佳肴,香帛冥金。
祭告坦爷曰:
自始祖爷深公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携同胞兄弟海公浅公河公,列位先祖,奉诏自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同迁东阿杨柳(前屯村),距今已六百余年;我七世祖元烨府君,镇守金陵,保境息民,秉承祖训,为国效忠,殉职国难,八世祖坦公继承遗愿,忠心报国,就职金陵,清鼎革明之际,未得先灵,且携眷回籍东阿,值兵荒马乱之年,阻留于沛县,顺治五年长眠于此,其后裔支脉繁衍昌盛;三百余年来,两地手足联络不断,二零零八年,东阿阻沛于氏后裔寻根问祖修立支谱以待合修祖谱,二零一零年,清明时节为七世祖元烨府君立碑纪念, 二零一七年新秋之时,东阿谷城于氏启动了续修族谱仪式,为敬宗收族本次合修族谱完成两地祖先夙愿。
歌赋曰:
寻根溯源,文登赤山,东阿杨柳,深公始迁,
三老豪杰,忠爷为先,时祖三世,谷城再迁,
慈泽肇基,敕封寿官,百年之后,灵归洪范。
四世五支,子孙繁衍,玭爷四世,天质颖慧,
奇资朗识,博学雄文,政先教化,赈灾于民,
感其遗爱,立祠纪念,蒙恩世袭,功名不断。
阁老慎行,五世典范,帝王之师,声播名远,
家族昌盛,东阿名传。五世祖由,贤良方正,
三世承恩,六世祖绶,皇恩浩荡,龙骧世袭,
五子忠烈,遗爱千秋,七世祖烨,兵部尚书,
镇守金陵,国难殉职,坦公八世,未得先灵,
携眷回籍,阻留沛县,三百余年,支脉繁衍,
戊子之年,修立支谱,庚寅清明,树碑立传,
丁酉新秋,合修族谱,告慰先灵,完成夙愿,
于氏家族,子孙继踵,光宗耀祖,后裔万千,
迁徙四方,叶茂枝繁。人丁兴旺,卓尔不凡。
仁义礼信,忠孝家传。德育乡里,睦邻为伴。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重修族谱,丁酉新篇。
戊戌之年,缅怀祖先,感激教诲,恩德垂范。
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先祖厚泽,福佑平安。
子孙后代,恩泽感念!不忘先祖,共同祭奠。
今日共聚首,同德共患难。
团结齐振兴,家兴族旺繁。
祈我先祖,遗泽久长。敢求降祉,惠我无疆!
列祖列宗,灵其来格,鉴此微忱,伏维尚飨!
戊戌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图文提供:于瑞国、于之。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敬奉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立碑祭祀,是一种缅怀先人的纪念方式。为配合洪范于林的修复,再现完整的历史遗迹,经全体族人筹划,共同出资修立祖碑,以昭祖功之宗德,彰源远而流长;终谱成碑立,大功告竣。公元
【编著注】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既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管好家人,也能够增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动力。“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
始祖于深于氏之先世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深爷奉诏迁东阿之杨柳前屯村(今属聊城市东阿县杨柳乡前屯村)居于斯卒于斯,因是东阿始迁之祖,后人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于忠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祖。字楮村,为邑三老。 三老:古代掌教化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如何正确区分其真伪对于一个姓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谱的修编、姓氏文化的挖掘中我们都会遇到,说法不一也困扰了很多人,本平台尝试对一些关于于氏的传说进行考论探讨,也希望更多的于氏文化研究人员能给出更多的解释和补
2021年4月16日,中华于氏寻访小组到访海阳市二十里店镇潘家村,对该村于氏的发展和繁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活动得到了于水敖、于在乐宗亲的热情接待。根据记载:潘家村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潘姓建村,以姓命村名,后有王姓建村于梧
2021年3月2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按照计划走访了台子上村,并参观了该村于氏先祠。台子上村是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大闫家镇下辖村,根据记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建村处比四周高,故命村名台子上。目前村内于氏人口占多数
2021年3月26日上午,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上夼村于氏,寻访小组听取于家亭,于家发,于清海宗亲的详细介绍,对上夼村于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上夼村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下辖,据传清康熙年间,于姓和万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
2021年3月8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何家村于氏,走访活动得到了于治臣、于忠平宗亲的热情接待和详细介绍。何家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靠近黄海丁字湾,属于渔业生产大村,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缢蛏养殖第一村”的称号。传说明万历十六年
在涟水县王嘴中心村西则三佰米处,有一棵奇特古槐树,髙八米多,粗二米余,内空容人,只剩两翼部分皮层相接,疤痕累累,主枝已折,偏枝为主,旧枝剩一,新枝有五,仍婆娑摇曳充满生机。这就是远近闻名,确有一番稀罕离奇神话色彩的于氏古槐。据祖辈传后世言:
提示:寻谱活动介绍中涉及到的家谱和世系资料,本平台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整理,供大家参考。不排除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家谱记载会有出入、遗漏、错讹。2021年3月26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对文山后村于氏渊源及世系传
峨山后村位于海阳市朱吴镇辖区,根据地名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自文登大水泊来此定居,因村处峨山之后而得名。村内有于、刘2姓,其中于姓人口相对为多。峨山后村不大,居住相对集中,房屋建筑属于典型胶东传统风格。中华于氏文
本文整理自杨剑平、贾竹青编著,齐鲁书社出版的《胶东家谱考略》,仅供宗亲研究借鉴。其谱例虽有部分具有典型的封建思想,但有更多可以汲取的精华,比如“与异族之同姓不可妄为伙祀共谱,盖非礼之祭,神所不享。”对于目前修续谱存在的攀附、无原则接纳等具有
河南通许六营于氏是一望族,人丁众多,整理六营2000年修《于氏宗谱》里所载的于氏源流和村庄分布,其中分支一览中对原记载进行了分类整理,也许有错,仅供研究和寻根参考。一、于氏源流于氏本姬姓,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邘,即今沁阳县(家谱错为安邱县),
于庄于氏宗亲,据族谱记载,系良祖五世二房自成二支希乾门襄公后裔。襄公娶张氏老祖母,生此大、此法、此炽三子。此大生二子坤、超,长子坤生子世宠,世宠生子乐;次子超生子世禄,世禄生二子洙、淇;此炽生醇等四子,长子醇有四子,第四子世杰生子在祥。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