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28:29 | 浏览:1324
配图
柿子园乡驻地在柿子园村西,乡以柿子园冠名,乡驻地位于县城南30 公里处。乡下设5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朝城县下设6 个区,后调为5 个区,柿子园区是其三区之一镇。1950 年柿子园属朝城县一区。1956 年,柿子园划归范县。1964 年,柿子园划归莘县,属王庄集区,1971年撤13 个区建21 个公社,柿子园公社是8 个新建公社之一,1984 年撒公社设乡镇,柿子园乡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2001年乡镇合并并后,柿子园乡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柿子园 明永乐年间,燕、董、霍、夏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定居,因村前有个大柿子园而得名。
两幌庄 明永乐年间,谢亮恍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此人武艺高超,远近闻名,人们遂称他居住的村庄为“亮恍庄”,后演变为“两幌庄”,
谢 庄 明永乐年间,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谢庄。
宁 庄 明末,郭姓由南面郭海迁此立村,取村名郭庄。民国二十五年,宁兴无在济南府任处长职务,为本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村中遂公议将村名改为宁庄。
逯 庄 明永乐年间,逮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违庄。尹、张二姓随后迁入,村名未改。
北部庄 明末,郭姓由南面郭海村迁来,定居在朝城西南12 里处,人称“十二里大郭庄”,1971年改称北郭庄,
商 庄 明代之前,商姓祖居于此,村名商庄。明永乐年间,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村名未改。
田 海 明永乐年间,田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北有大河沟,人称田海。
戏 楼 此处地形很洼,是一片空旷地。明清时期,田海的赵姓和柿子园的蒋姓人家常在过年时在此搭台唱戏。起初搭临时戏台,后来建起了可长久使用的戏楼。 时间一久,赵、蒋两姓便干脆在此建房立村,人们习称此村为戏楼。
雷庄 明永乐年间,雷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立一村,分称东雷庄、西雷庄、后雷庄。
王顺廷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旁有条壕沟,人称此村为王海子。清初,村中出了个习武之人叫王顺廷,他武功高强,名扬四乡,人们遂称此村为“王顺廷庄”,简称王顺廷。
张大庙 唐天宝年间,为防安禄山叛军加害,百忍堂张姓的一支由寿张逃至朝城南泰山奶奶庙避居,后浙发展成村。因该村的泰山奶奶庙在当地以大闻名,有“大庙”之称。张姓立村后,人们便称该村为“张大庙”,该村现有王、田、张、郭、谢5 姓。与张大庙张氏同期迁居今莘县境内的还有19 个村,即朝城镇西关、十二里庙、张寨乡张庄、尚庄、南杨庄、观城镇东街、岳坊、大吕海、大张家镇东吴庄、古城镇三里营、北丁庄、王庄集乡朱村、崔庄、罗海、韩庄店东街、后街、柿子园乡张庄、十王庙侯行与李行。(百忍堂张氏由来见张寨乡“张庄”)
后 集 明永乐年间,夏、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前面的柿子园村有集市,集市的部分市场渐渐扩展到该村,人们遂称此村为后集。
郑 庄 明永乐年间,郑、白、张、王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郑姓在西面立村,村名郑庄,其他姓在东面立村,村名“保安寨”,有确保平安之义。正统十四年(1449 年) ,两村合并,统称郑庄。清乾隆年间,张姓从郑庄迁出,在村南1 里处另立新村,村名张庄。
崔 庄 明永乐年间,崔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崔庄。
孟 海 明永乐年间,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前有金线河,村中水源丰富,人称孟海。
曾 桥 明永乐年间,曾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金线河畔定居,并在河上修桥一座,人称曾家桥,简称曾桥。张姓迁入后,村名未改。
吴 海 明永乐年间,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有水沟,故人称吴海。
南郭庄 明末,郭姓由郭海村迁此定居,因村西有座庙叫周庙,故人称“周庙郭庄”。清末简称郭庄,1971年更名为南郭庄
吕 楼 明永乐年间,吕、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吕姓盖有小楼一座,故人皆以吕家楼称之,后简称吕楼。
孙 桥 明永乐年间,孙姓二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在一条东西小河的两岸,中间有桥相通。后来渐渐发展为两个村,分称前、后孙桥。
连 庄 明永乐年间,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村名连庄,一直只有一户人家。1982 年因建窑厂需要,连姓随女儿搬迁至郭炉村,连庄消失
富寒庄 明永乐年间,富、徐、李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富姓人多,且家大业大,人们戏称该村为富豪庄,久而成为村名。
赵 海 此村原为康王庄,经过元末战乱,村中住户已寥寥无几。明初,赵姓由濮州城东赵家庄迁人。后来赵姓中有人做了官,加之村外有壕沟,人们称此村为赵家海子,简称赵海。
郭 炉 明永乐年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铁为业,人们遂称该村为郭炉。
堰里铺 明永乐年间,范、王、史、冯、赵5姓由山西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南有金线河,为防河水泛滥,村民们在村外修筑了一条围村土堰;又因此处紧靠大路,村中多店铺,人们便称该村为堰里铺。全村分为堰东街、堰西街、堰后街三个行政单位
贺 庄 明永乐年间,贺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贺庄。
寻 庄 明永乐年间,寻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寻庄。渍初,高姓由范县张庄汪此另立一村,取村名高庄。1958 年,高庄并人寻庄。
十王庙 明洪武年间,有10 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为10 个村,村名分别为杨行、李行、刘口、陈行、范行、赵行、苏行`侯行、吴行、翟行。此地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庙,庙中塑有10 位大王神像,人称十王庙,后来人们遂将十王庙作为这10 个村的统称,10 个村经过长期分化组合,最后形成了6 个行政村:刘口、范行、赵行、侯行、李行、杨行。
王 观 此地原有一座古庙,庙中钟上铸有“庵观寺”字样。此庙的规模在十里八乡首屈七指,人们皆称其为“大观”。明洪武年间,邵、薛、董、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观,后分为前王观和后王观。
李化雨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种菜为业,人称“菜庄”,清康熙年间改称李庄。后来,村中出了个叫李化雨的商人,生意兴隆,名闻数省,人们遂称此村为“李化雨村”,简称李化雨。
袁堂 明永乐年间,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于陈堂旁边,人称袁堂。
陈 堂 明永乐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予一庙堂西侧,人称陈堂。
大 井 清乾隆年间,寿张人王伦起兵反抗官府,攻人县城,杀知县沈济义等,又连陷阳谷、堂邑诸县,截断了运河粮道。清廷派兵迫剿,王伦曾在柿子园一带驻扎为便于藏兵,他命部下挖了一个一亩二分地大的大井,上面加盖。留有气孔。后来,位于井旁之村便更名为“大井”。
王绳庄 明永乐年间,王洪昌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绳为业,人称王绳庄。
赵庄 明永乐年间,赵艺丙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庄。
寇 庄 明洪武年间,这里有个村庄叫桃花村。明成祖朱埭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村中人绝。:永乐年间,寇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改村名为寇庄。
尤 坊明永乐年间,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开馍馍作坊为业,人称尤坊。
段吉楼 明初,段、吉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建有楼房,人们习称该村为段吉楼。村中现有李、殷2 姓,
后弯堤 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秦皇堤拐弯处立村。因前面已有一个弯堤村(今属古城镇) ,人称该村为后弯堤。
刘 墩 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古烟墩遗址东西两侧分立二村,村名为东刘墩、西刘墩。另一种说法是此地柳树墩子很多,旧时有村庄叫柳树墩刘姓迁来后,谐音将柳墩写作刘墩。
配图柿子园乡驻地在柿子园村西,乡以柿子园冠名,乡驻地位于县城南30 公里处。乡下设5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朝城县下设6 个区,后调为5 个区,柿子园区是其三区之一镇。1950 年柿子园属朝城县一区。1956 年,柿子园划归范
老乡们点右上角关注 聊城村村通,感谢! 鱼丘湖街道办事处鱼丘湖位于著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城区,面积1060亩,平均水深3.5米,与双海湖、大张水库、南王水库有河相连,为唐朝初年掘土筑城而成,是中国江北县级最大的城市内陆湖,
喜欢村史和民间故事的老乡,点右上角关注一起探讨十五里园镇简介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侧。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园区
2月19日,齐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在清河公馆开展防诈骗宣传时,听说有位聊城来的风水大师,算得特别准,求签者络绎不绝。民警到物业了解情况:这位大师租房居住,登记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不真实,此中必有妖。民警登门拜访,几次都无人应答。据了解,
近日,燕塔广场及其他公共场所出现大量快手直播人员,通过粗俗表演吸引众多群众聚集观看,网上粉丝人数急剧增长,影响恶劣。聊城多部门整治直播乱象!01聊城多部门联合整治广场低俗直播乱象3月11日、12日连续两天,莘县县委网信办、县文明办、县综合行
聊城齐鲁网8月22号讯(临清台 刘霜)生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民俗文化,自古以来,人们对生肖论命一直深信不疑。俗语说“十羊九不全”,导致很多人对于羊年生子耿耿于怀。由于明年就是羊年,记者调查发现,受传统属相观念、生二胎等各种因素影响,临清市
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聊城市东昌宾馆共征集意见建议48条,合并汇总48条,办理48条,办结42条,办结率87.5%。按照聊城市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要求,对标对表山东大厦和南郊宾馆,促进政务接待水平、酒店管理在全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具体落实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焦鑫鑫 王珂 马舒畅2月20日,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口腔科诊室内,口腔科王珂副主任医师在王霞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顺利给一名有牙科恐惧症的青年男子孟某,微创拔除一颗困扰其多年的智齿。手术完成后,因全程微创、无痛,患者匆忙离开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王姓,从百家姓的人口,仅次于李之后,位于第二位,无论是《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俗话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王姓都位列前茅。可郁闷的是,尽管他们这个光辉的姓氏,可以介绍出数不胜数的各界出类拔萃的名人来,如王昭君、王羲之、王献之、王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黄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的形状是像斧头那样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叫做钺(yuè)。喜欢看中国古代战争片的人,应该对这种武器不陌生。使用斧头和钺的方法,是砍和劈为主。中世纪的北欧海盗,喜欢用斧头上战场,威力很大。在中国,正规军队貌似很少用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