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13:55:39 | 浏览:1964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说起临清柴市街三眼井,临清人可能都知道,但是它背后的故事,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为什么叫柴市街?为什么柴市街上有口大水井?这口大水井又为什么叫三眼井?三眼井为什么被大家称为神井?
故事要从明清时候说起。那时,作为贡砖烧制基地的临清,有砖窑近千座。据《运河城市发展史》记载,“临清有官窑三百八十四座”,“其他府县在临清设砖窑数百座”,“民窑不计其数”,另外,“每窑每年出十二窑砖”。《临清州志》记载“每烧砖一窑,约需柴八、九万斤不等”。如此算来,临清砖窑仅每年所需的柴火数量就有数亿斤之巨。如此巨量的柴火,仅凭临清当地的柴源是难以满足砖窑所需的,因此,外府县的大量柴火源源不断的输入临清。在这种背景下,就在临清老砖城永清门外南城根胡同自然形成了一条买卖交易柴火的街市,柴市街由此而得名。那么,三眼井与柴市街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没有柴市街就没有三眼井。当年,运输工具主要是牲口大车,要运这么多的柴火没有数千万辆是办不来的。可以说,当年临清柴市街上买卖柴火的场景,用车水马龙、人流熙攘、摩肩接踵、交易火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日数千头牲口聚集在柴市街上,它们的喂料饮水成了大问题。原因是,柴市街上只有一口小水井,井浅水少,难以满足如此多的牲口用水需求。为此,人们为了取水常常在井台前发生争执,甚至打斗。
话说当年临清州,下辖夏津、武城、邱县三县。为了解决柴市街上众多柴农的取水问题,临清州官欲以官府的名义在柴市街打一口大水井。有一天,临清州官和夏、武、邱三县的县官,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在柴市街打井之事。最后大家商定,既然此井由“一州三县”共同出资打凿,我们就打一口三个井眼的大水井。每个井眼代表一县,这也正好体现了一州三县同心同德,共为百姓谋福祉之意思。
就这样,在州官的亲自督办下,三眼井很快打成了。只见井口上盖着一个大青石圆盘,石盘直径丈余,大青石盘上开有三个井眼,可容三个人同时放桶下井打水。开井那天,临清州官和三县的县令都来到了三眼井前,共同品尝着从三眼井里打上来的第一桶清澈甘甜的井水。州衙在城门口张贴出了告示,“本州署衙在柴市街所凿三眼井,即日开井,准天下百姓所共用”。
开井这天,前来观看开井庆典的百姓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欢悦的人们争相上前品尝三眼井水。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瓢泼,云层中银光腾曲,一道银光直射入井中。很快雨过天晴。此时的人们正沉浸在喜悦中,谁也没有在意突降的大雨和银光的降落,短暂的雷雨并没影响庆典的气氛。
这时突然有人在井台上大声惊叫,“快来看,井中是什么东西?”
人们闻言,好奇地争相探头向井中窥望,只见有一形似巨蟒的东西盘在井底。一时间,众人纷纷议论。
“这是什么东西?”
“不知道啊。”
这时,有位银须白发老者站在了井台上,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这是一条龙,《山海经》上有记载,河有河龙,海有海龙,井有井龙。刚才大家看到的井中之物,乃是井龙。井龙降临我们临清三眼井,乃是祥瑞之兆,是我们临清州之幸事。”
神龙降落三眼井的消息不胫而走,城乡百姓都知道了三眼井里有一条井龙。说来也怪,从此三眼井不论有多少人同时打水,井水一点也不见少,而且打上来的井水冬暖夏凉。
有一年,临清城里流行疾病,许多人都被疾病缠身,街市一片凄凉景象。一天早晨,有一个打水的年轻人远远看见一股紫气缭绕盘旋在三眼井井台上久久不散,他感到奇怪,走近一看,井水涌起水花,好似泉眼。他打上水来一看,井水乳白而冒着热气,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年轻人思量片刻斗胆尝了一口,顿觉心清气爽,精神焕发。他把井水给家里的病人喝了,疾病奇迹般的好了。不几天的功夫,一传十,十传百,三眼井井水可以治病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临清城,人们纷纷前来打取三眼井水。就这样一场流行疾病被三眼井水给治好了。事后,百姓们都说三眼井是一口神井,是神井拯救了全城百姓。
话说咸丰年间,“长毛反”北伐时(太平军,史书称之为长毛造反),有一队人马驻扎在临清南门外永清大街,他们搜集了大量的柴火准备火攻临清城。当天,这支军队到三眼井取水做饭、饮马。夜里这些军士和马匹均得了瘟疫,人马病倒了大半,致使军队丧失了战斗力,无奈,长毛反放弃了火烧临清城的计划,后撤至柳林镇。临清百姓都说“这是三眼井中的神龙显灵,施法退了匪兵,临清百姓才免于战火涂炭”。
临清还有一个习俗,每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临清的百姓特别是买卖商人,都会到三眼井打上一桶水,据说喝了这天的井水,不仅可以生意兴隆、招财进宝,而且还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时光如梭,沧海桑田。如今坐落在柴市街的那口“三眼井”早已被填埋,“柴市街”也已变成了锦绣青城小区。然而,柴市街三眼井的故事,没有被人们忘却,它将会在人们的记忆口碑中流传下去。
来源:聊城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
编者按:在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聊城市提出了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美好愿景,分别是:建设加速崛起的富强新聊城、建设敢为人先的创新新聊城、建设近悦远来的开放新聊城、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建设昂扬向上的奋进新聊城。
清霜槁千林,黄叶欲万舞。秩气感木叶,故林飘坠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道好来还好去,到头总是涴尘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朝看一叶飞,暮落浑无数。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内明代会通河旁,是
临清有一条状元街,是因为武状元马兆瑞府邸坐落此街而得名。现在这条胡同,辖属于天桥街居委会。马兆瑞,临清人,回民,是乾隆(1787年)丁未科武状元,被乾隆皇帝授一等侍卫,正三品官职。据《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上御太和殿传胪,赐武
原标题:《问政山东》问政聊城|茌东大道东阿段建成四年半不通车,聊城市交通运输局回应来源:闪电新闻7月21日,《问政山东》第132期问政聊城市,聊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走进山东广播电视台演播室,接受电视问政、网络问政。 下载闪电新闻回看直播 本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志鹏 李连显 李鑫莹 聊城报道2月24日上午,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会议接待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新一届人大代表,肩负全市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共绘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9月30日,聊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文强来我市走访慰问敬老院和百岁老人。我市领导雷启军、李明艳参加活动。 刘文强一行来到老赵庄中心敬老院,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听取敬老院相关情况汇报,详细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起
视频加载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陶春燕4月13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聚焦“六个新聊城”新闻发布会临清专场,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雷启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临清作为聊城唯一的县级市,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把准坐标定位,勇担责任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市
悠悠运河,风采越千年。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为古城临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还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三项国家级非遗,让我们一起看看是哪三项吧!锣鼓艺术(临清驾鼓)锣鼓艺术(临清驾鼓)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扩展类项目。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常明清 聊城报道8月11日上午,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临清市政府三级调研员淳悦忠出席发布会现场介绍推动临清桑黄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情况。坚持高点定位,抓好区域化布局。工作中,临清坚持把推动中医药发展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陶春燕舟车辐辏说新城,古首繁华压两京。地处鲁西北边陲的临清市,是山东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它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凭借漕运崛起,明清时期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是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中心和中国北方曲艺的发祥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实习记者 徐晴 聊城报道5月30日上午,临清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聚焦临清市‘4+1’五项重点任务主题新闻发布会”(城市更新专场)。临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家煌就临清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思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长振 刘璐 聊城报道4月13日上午,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聚焦“六个新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临清专场)。会上,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雷启军就贯彻落实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当好“创新新聊城”的排头兵进行了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震飞 通讯员 韩艳燕 聊城报道近日,临清市公安局召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公安局长会议、聊城公安机关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部署下步工作,全面推动全市